理想MEGA与L系列混合的游艇式设计赋予了理想i8独特的气场,较大倾角的前挡风与车头和车顶区域流畅相接,取消传统A柱后形成了环幕式的视野全民配资,星环状的灯带位于前挡风下沿,加上车头两侧的灯组,保持了较为科幻的灯效。隐藏式门把手与半封闭轮毂将风阻系数压至0.218,同时车顶和车柱均采用熏黑处理,形成了双色车身结构,车顶后段带有微微溜背的设计,加上修长的车身让其拥有了MPV的观感,车尾则配有简单的贯穿灯带设计,这种跨界形态恰是理想对家庭出行场景的重新解构。
拉开车门,双拼色的真皮面料包覆加上熟悉的座舱布局方式,依然展现出偏向家用化的定位。车内采用了3排6座布局,在试驾中我特意让身高178cm的摄像师坐在第三排,腿部空间余一拳左右,同时可调加热功能也颠覆了“第三排等于小板凳”的固有印象。二排座椅还采用零重力设计,同样拥有丰富的调节和舒适性配置,座舱内还配有车载冰箱,在炎炎夏日冰上几瓶饮料,能让全家人都拥有惬意的出行体验。
我在此次试驾中城区路段和高速路段各占一半,VLA司机大模型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,拟人化的设计真正实现了“用嘴开车”,这让人车关系被重新定义,就连辅助驾驶功能的启动也可通过自然语言来进行沟通。而在辅助功能上,整车配有禾赛128线的激光雷达和多个雷达、摄像头组合,形成了全方位的感知网络,加上NVIDIA DRIVE Thor-U芯片和理想AD Max软硬件的加持,让整车拥有了L2+级的辅助功能,能提供高速NOA、城区NCA及全场景的泊车功能,进一步提升了日常驾车的主动安全。
除了智能化的升级之外,理想i8采用了纯电动力架构,这也是此次试驾我想体验的部分,整车搭载了400kW(544Ps)的前后双电机组合,拥有600N?m的扭矩输出,开上去动力流畅强劲,悬架部分采用双叉臂+多连杆的组合全民配资,并配有双腔空气悬架+CDC魔毯智能悬挂,在进行高速路段行驶时,系统能快速扫描路面并实时调节避振阻尼,CDC减振器在大曲率弯道时能提供充足的侧向支撑。而在城市路段中,面对路面较多的颠簸和起伏,空气悬挂能快速化解振动,保证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。
而在续航方面,97.8kWh的电池组在CLTC工况下能提供720km的纯电续航里程,足够满足日常通勤+中长途出行需求,而整车还带有5C快充接口,10分钟便能补充417km的续航里程,目前理想已经在国内投入使用了3028座超充站,拥有16671个充电桩,并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核心高速路段,即便遇上需要跨省出行的长途驾驶,用户在高速服务区只需休息时间便能完成补能。
从整个试驾过程的感受来看,理想i8在驾乘感受、智能化以及动力和补能体验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,在驾乘感受方面,偏向家用化的定位和“大沙发”般的座椅,保证了宽敞的乘坐空间和舒适的乘坐质感,VLA司机大模型上车改变了此前的人机交互方式,加上理想AD Max辅助系统的加持,让日常行车的主动安全及智能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。而作为理想家族第二款纯电车型,理想i8在纯电动力上调校沉稳,配上5C超充功能,也降低了用户的里程焦虑。
不过就我个人而言,理想i8还是存在一些小小的槽点,首先是整车的外观设计过于前卫,跨界风格的设计可能会让一部分偏爱SUV传统造型的消费者却步,在我实际试驾过程中,溜背造型带来了后窗视野偏窄,D柱的盲区需要依靠流媒体后视镜进行弥补。另外,入门版本在配置上与中高配存在较大的割裂,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。最后就是理想i8有些过于依赖理想的超充网络全民配资,在第三方快充口的表现有较大差距,这个也影响了日常的使用。
写在最后
从理想i8的设计理念和定位来看,整车明显是想打造一款“全能家用车”,尤其是在车内空间和智能化程度都进行了较大的提升,但其设计层面以及超充接口的适用性可能会影响后期消费者的选择,另外近期关于碰撞测试的争议也让理想i8处于了漩涡之中,后期整车的销量表现还需市场检验。
编辑:李慧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全民配资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